中美经贸谈判刚刚落下帷幕力创配资,美国想要的稀土出口等核心让步,中国一件也没答应。
就在外界还在揣测这意味着什么的时候,中国团队已经转场,出现在几千公里外的华沙,同时把一份稀土供应的承诺,留给了波兰。
而就在中方抵达华沙的两天前,波兰突然宣布关闭几个连接白俄罗斯的公路和铁路口岸,理由是东边的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正在举行军事演习,但这直接影响了中欧班列的运行。
要知道,每年九成以上的中欧班列都要经由波兰的马拉舍维奇口岸。一旦通道受阻,从中国发往欧洲26个国家的铁路货运几乎立刻停摆,欧美市场会断货,中国商品也进不去。
消息传出时,有人以为双方关系会因此变得紧张。没想到9月15日中国团队到了华沙,而这次给波兰递去的不是抗议,而是一张让对方意想不到的、恢复推进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许可,支持双方的合规贸易。
展开剩余79%对波兰来说,这几乎就是解了燃眉之急。
稀土的价值不必赘述,它们是国防、能源、医疗、通信等高技术领域绕不开的原料。
没有它,战机雷达、导弹导航、新能源汽车的电机、电池都无法生产。
中国掌握了全球六成左右的稀土开采量,更重要的是,稀土精炼加工几乎是其他国家动不了的短板。
欧美也有矿,但多数矿石还是得送到中国来处理。这种现实让很多国家在稀土问题上不敢贸然翻脸。
中美在马德里的谈判力创配资,美国明确提出要在稀土等战略资源领域获得更多对华进口保障,但中国没答应。
可转头在欧洲战场上出牌,把资源供应承诺给了波兰,这其实现了两件事。一是告诉美国,中国不会按你的节奏出牌;二是提醒欧洲人,和中国保持互信合作,是你们获得关键资源稳定供应的唯一途径。
选择波兰也不是随意的安排,波兰是中欧大陆运输的必经之地,扼守咽喉。马拉舍维奇口岸更是中国与整个欧洲贸易的动脉。
每一列安全往返的中欧班列背后,都是时间和成本的巨大差距。
火车只需大约两周便能从波兰把商品送到中国,比海运快一个多月,比空运便宜一大截。
波兰的农产品、机械、化工品因此能轻松进入中国市场,中国的工业品也能稳定卖到欧洲。稳定口岸通行,对双方经济都有现实意义。
这一次,中国用稀土承诺换来了波兰在中欧班列畅通上的表态,等于是给这条铁路挂上了双向的保险锁。
对中国来说,这是对整个欧亚陆路通道的稳定性投资。此外,波兰在欧盟和北约内部的地位,也能给予中方在欧洲外交中的一个杠杆点。
一旦波兰受益明显,其他中东欧国家也会重新计算和中国合作的收益得失。
同时对于波兰而言,稀土合作的意义是切实的。长期以来,它想在高端制造、军工和医疗领域有更多突破,但受限于稀土来源不稳和价格高企。
和中国的直接合作,一方面能让它掌握稳定的原料来源,另一方面,借着中欧班列的低成本和快节奏,波兰本地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中国市场,提高出口竞争力,对经济升级是实打实的推动。
对于一个正努力提升科技实力的国家来说,这种资源保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。
但是此次和中国达成协议,也意味着波兰如今回到了欧美和中国之间的缝隙地带。一头是稀土的直接供应国,另一头是长久以来的西方盟友。
欧美会不会要求波兰在供应链上“照顾”集体利益?一旦中方发现稀土流向未经许可的第三方,会不会断掉合作?
这些都是摆在波兰面前的现实问题。它不仅要享受稀土带来的益处,也得承受保护这种合作的压力。
未来几年,稀土的重要性还会继续攀升。从新能源汽车到风电机组,从先进武器系统到高端芯片,它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。
美国和欧盟即便下决心在本土开采、加工,也很难在短期内跟上中国的成熟产业链水平。
在这个背景下,像波兰这样率先走向直接合作的国家,不仅能在资源上获得现实利益,还可能成为中西之间的缓冲地带。
而华沙这次的会面,表面上只是一次双边的经贸互动,实质上是中国在全球资源博弈中的一次巧妙布局。
它没有在马德里的谈判桌上直接回应美国的要求,却用一次跨国合作让外界看到,稀土的供应条件是中国自己设定的。
它可以是经济合作的纽带,也可以是对某种关系的奖赏,更是在必要时的一种制衡工具。
这一步棋,让波兰得到了想要的稀土保障,也让中欧贸易的关键通道稳定下来,同时在欧美的阵营里种下了一颗不那么容易对齐的变数。
对于一个高度依赖规则和合作来运作的稀土市场来说,这样的策略力创配资,足以让对手感到棘手。
发布于:河南省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